资料来源:科创上海
头图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Ada
物联网智库 原创
导读
据报道,90后小伙吴万章在素有“24小时不熄火的城市厨房“之称的深圳新洲村开了一家真正能24小时不打烊的餐饮店,成功实现周入10万元。
同为90后,当小编还在畅想5位数年终奖时,来自浙江宁波的小伙已经实现了周入10万,没错,周入,不是月入!而他的财富密码正是炒菜机器人——这个不久前才在冬奥村里惊呆一众外国运动员与媒体的“神仙大厨”。
那么,这位宁波小伙是如何做到的呢?
据报道,90后小伙吴万章在素有“24小时不熄火的城市厨房“之称的深圳新洲村开了一家真正能24小时不打烊的餐饮店。店内菜品实现了标准化,8分钟即可出餐。其店内有两种炒菜机器人,一种是大锅滚筒式,一次可以出十几份菜;另一种是智能炒菜机器人,有九个炉头,一次性可以出9份菜。
正如吴万章所言,机器人不需要休息,而且还能保证菜品口味的稳定性。所以,他不仅节省了聘请厨师的人力成本,其出餐效率更是普通餐厅难以比拟的,不仅保障了堂食的翻台率,更成了美团、饿了么平台的“模范商家”——出餐快、菜品稳定。如此看来,周入10万的确不是虚言啊!
冷冰冰的机器人能否hold住老祖宗留下的手艺
功过参半,所谓的“口味稳定”却也成为了很多人抨击炒菜机器人不够专业的“软肋”。
无关年龄、职业,中国人骨子里对于饮食有着传承式的执着,即使是在快节奏的“内卷时代”,能让人们放慢脚步的可能仅仅是一碗家乡的牛肉面,或是一顿妈妈亲手包的饺子,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与微妙的口味差别都是机器人难以企及的。
此外,中华烹饪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仅仅是人们饱食的手段,不同菜系的传统烹饪技艺堪称是艺术盛宴,而炒菜只是众多技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却也是最多样、复杂的一种,恐怕单纯是“适量、火候”等词就足以把机器人搞晕。
在某种程度上,炒菜机器人的主战场是团餐,也就是“大锅饭”,尤其是常见的滚筒式炒菜机器人,一次可出餐十余份,更有甚者可以出餐数十斤,不仅出餐量有保障,还能在菜量大的时候保障菜品充分翻炒。所以,在学校、企业食堂等团餐场景,机器人的程序化、标准化便成了优势,同时还能保证快速补餐。
然而,众口难调,面向团餐的炒菜机器人虽然很难模拟出美味消费者的家乡味道,却也应该保持一个专业厨师应有的基本水平。那么,冷冰冰的程序和只会翻滚却不知颠勺为何物的机器人能够保障菜品口味吗?
对此,已有15年中餐烹饪机器人研发经验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博导、副研究员闫维新提出,中餐烹饪机器人设计的关键是锅具运动和火候控制。通过对厨师灶上动作的深入研究他与合作者提炼出了锅具的各种标准化运动如“晃锅”可分解为圆周、直线运动的组合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展了锅具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
图源:科创上海
而在晃、颠、划、翻、推、拉、扬、淋等各种锅具运动中,机器人最难模仿的是“大翻”,这个对于初级厨师都颇具挑战性的动作是为了对食材进行均匀加热,需要厨师操作锅具做近似抛物线的变速运动,让食材上抛、翻转、下落。
闫维新研究后认为“大翻”标准化运动的最优化指标是“物料出锅瞬时速度矢量差最小”,经过仿真函数分析他让锅具机器人在两个自由度运动的条件下在计算机软件中实现了“大翻”效果——物料既能出锅飞行并翻转,落点又不会在锅外。完成仿真分析后,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验证实验,证明锅具机器人能高效复现厨师的翻锅动作。
此外,在火候控制方面,闫维新为烹饪机器人开发了双压强火力控制系统和火候视觉模块。前者能精确控制常压燃烧器的热负荷,这是实现火力控制数字化和标准化的关键;后者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了食材的实时监测,并据此调节火力强度和烹饪时间,进而控制双压强火力控制系统与火候视觉模块协同运行,让菜肴出品稳定性强,色泽和口感保持一致。
随着烹饪机器人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网络上出现了“机器人将取代厨师、厨师这行要凉”等言论,小编认为,机器只能解放人力,无法替代,而往日只能在烟熏火燎的后厨干着重复性工作的大厨们则可以将注意力聚焦配菜、调味以及菜品创新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冬奥认证,防疫美食两不误
实际上,我国首台中餐烹饪机器人早在2006年便已经面世,而作为当代厨房小白的福音,全自动烹饪机器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如今,机器人大厨经过迭代也变得越来越专业,甚至出现在了冬奥村的智慧餐厅中,一方面实现了科学防疫、减少餐厅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北京冬奥会媒体中心“智慧餐厅”里的机器人大厨24小时待命,可制作十余种菜肴以及煲仔饭、汉堡、咖啡等。
据科创上海报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媒体餐厅的全自动烹饪机器人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博导、副研究员闫维新带领的团队所研发。研发出60款以上餐饮服务类机器人,包含锅具、其他工具、火力、投料4个功能部件,已获得近30件专利授权。他认为“智能机器人技术可以实现中餐烹饪的标准化,其应用前景很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闫维新的团队已经与多位烹饪大师达成合作,记录其烹饪配料、灶上动作和火候把控,再把标准化记录转化为机器人控制程序,复制、传承大师的烹饪技艺,并将其一并带入了冬奥村的智慧餐厅中。
相较中餐烹饪机器人,汉堡机器人、咖啡机器人、调酒机器人则要简单许多,主要通过机械臂完成汉堡、饮品的“组装”。以汉堡包制作为例,智能汉堡机从加热面包、现煎肉饼到配搭生菜、酱汁,全部由机械设备自主完成,每20秒就能做出一个汉堡包。
如今的烹饪机器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堂或餐厅的后厨,同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美的、九阳等家电企业均推出了价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的自动炒菜机,其傻瓜式操作的便捷性也赢得了好评。
诚然,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餐烹饪本身就是一件神秘、复杂且极具魅力的事情,适量盐、少量油、掌握火候等“加密指令”难倒了无数对中国美食心怀向往的外国人,希望炒菜机器人能够成为他们的中餐大厨。
而对于国内的一众厨房小白而言,炒菜机+洗碗机的完美配合简直不要太爽?
写在最后
如今,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截止发稿,中国取得了3金2银的优异成绩,暂列奖牌榜第四位。赛场上,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任子威、金博洋等运动健儿“滑”出了东道主的自信与坚韧;赛场下,诸如炒菜机器人、智慧床等一系列冬奥黑科技在为全球运动员提供服务的同时无疑也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
参考资料:
1.《机器人炒菜煮砂锅?这所高校助力冬奥餐厅成“网红”!》,科创上海
原文标题 : 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成了90后小伙餐厅中的“摇钱树”?翻锅也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