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资料图片)
绿源电动车老板倪捷,被称为国内电动车的创始人,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后来者赶超,只能屈居行业第六。
目前,绿源电动车正在向联交所发起冲击,希望借此逆天改命。
行业老六
绿源电动车可以称为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的开创者。
1995年,国内第一台轻型电动车在清华大学问世。次年,倪捷、胡继红夫妇,在一间简陋的地下室,耗时三个月,手工改造出了第一辆电动车自行车。
与电动两轮车行业很多“草莽”型创业者不同,倪捷、胡继红夫妇拥有高学历专业知识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的硕士研究生。倪捷拥有中科大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学位,胡继红在合肥工业大学先后拿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下海创业之前,夫妻二人,都曾在宁波大学担任教职。
或许正是因为自身专业技术背景,倪捷掌舵的绿源一直较为注重研发。2019年-2021年,公司分别投入研发费用0.69亿元、0.84亿元、0.96亿元,分别占比各期收入的2.8%、3.5%、2.8%,研发投入力度略高于新日、爱玛等主要同行。
截至目前,绿源共持有282项专利,其中42项为发明专利,是国内拥有最多发明专利的两轮电动车厂商。
尽管起步最早,也有技术加持,但在发展过程中,绿源被其他同行甩在了身后。
顶峰时期,中国有约2000家电动两轮车厂商,低质、低价竞争严重。随着2019年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实施,众多不符合新国标技术要求的中小厂商被淘汰出局。2021年,行业玩家降至10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急剧提升,前九大企业拿下超过8成市场份额。
2021年,绿源共计销售两轮电动车194.77万辆,市场占有率3.9%,排名行业第六。行业前三强分别为雅迪(1390万辆 27.9%)、爱玛(835.05万辆 16.8%)、台铃(650.0万辆 13.1%)。
利润薄如纸
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达2.5亿辆,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超标电动自行车给予了3-5年过渡期,届时,超标车将不允许上牌、上路。由此,市场迎来了消费换代的小高潮。各大电动两轮车企业,均收获了一波市场红利。
绿源电动车也不例外。2019年-2021年,公司收入从24.95亿元增至34.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1%。期间,公司抓住了机构客户(电商、物流、共享出行等)的需求,对公司收入规模起到了一定的拉升作用。但,这样的需求并不能持续。
2020年和2021年,位于浙江和上海的两个共享出行服务商,均为公司第一和第二大客户,两年合计为公司贡献了6.77亿元和2.46亿元收入。不过,今年上半年,这两大客户已从前五大客户名单中消失。
收入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盈利水平。2019年-2021年,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持续下滑,分别为13.0%、11.2%和9.9%。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6%,远低于同期爱玛科技(14.66%)和新日股份(13.41%)的毛利率水平。
低毛利率直接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低下。2019年-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0亿元、0.40亿元和0.59亿元,净利率分别低至2.8%、1.7%和1.7%。真是利比纸薄。
高端化乏力
电动两轮车行业存在一个共识,当新国标的换车潮过后,行业增速将逐渐放缓。各企业要如何维持自身增长?
高端化,几乎是行业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电动两轮车以>3500元、1500-3500元、<1500元,三个价格段,划分高端、中端及入门级市场。
绿源的产品中,约10.7%定价为高端范围,剩余为中端范围。事实上,报告期内,贡献了公司收入半壁江山的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平均售价(出厂价)均远低于1500元。
反观主要同行,已开始在高端产品上集中发力。
2021年,“电动两轮车之王”雅迪发布高端品牌“VFLY”,将产品售价直接拉升到6999元-19800元。行业老二爱玛紧随其后,推出高端子品牌“小帕”,售价4999元到9999元。
行业新势力“小牛”,更是一出生就主打智能化,主攻高端市场,被称为“两轮界的特斯拉”,在一二线城市市场,俘获了一批年轻用户。
为提升市场占有率,小牛于2019年推出中低端GOVA系列,定价2500元—4500元,杀入传统两轮车玩家的腹地。
绿源已经晚了一步。本次,公司冲击联交所上市,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品牌销售、提升产能等。不知道,上市能否成为公司发展的转折点。
原文标题 : 绿源电动车闯港股:入行最早、利比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