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末,一年一度盘点造车新势力年度KPI的时候。
与2021年底各家厂商争相预报,交出喜人成绩单的状况相比,今年却显得格外冷清——多数新势力的销量与年初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有不少车企连年度KPI的一半都没完成。
以长期在新造车企业中处于强势的“蔚小理”为例,其年度销量目标分别为15万、25万、20万,而截至11月,总销量却只有10.67万、10.95万、11.2万辆,达成率仅为71.11%、43.79%、56.01%,完成年初的KPI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资料图)
但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有着与“蔚小理”相同的烦恼。与“蔚小理”呈现鲜明对比的是:背靠传统车企的极氪、问界等品牌却在快速崛起;同时,“新‘新势力’”哪吒、零跑也迎头赶上,年销量纷纷迈入10万辆大关。可以说,曾经“蔚小理”三家独占鳌头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
在这短短一年中,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一时风光无两的“蔚小理”在当下境况如何?
“蔚小理”背上的三座大山
在“跌落神坛”的背后,“蔚小理”面临着来自政策、友商与资本市场这三座大山的压力......
首先,新能源“国补”终止,新势力压力再增。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23年的汽车政策变化,那一定是“取补”。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2022年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补贴退坡,让造车新势力们压力骤增:如果车厂不自掏腰包,那么消费者购买相同车型的花费必然增加,导致销量走低;但如果车厂不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势必会大幅提高成本,对于尚未盈利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无论如何,在“国补”终止后,造车新势力势必会在两难之间做出选择,但无论如何,都会对造车新势力的盈利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在竞争对手上,蔚小理停滞不前,追兵也从四面八方赶来。
在蔚小理停滞不前之时,新新势力和传统车厂的新品牌却在快速跟进。
同为新势力的哪吒和零跑今年表现十分亮眼,凭借着中低端车型抓住市场崛起的风口,快速增加销量。今年下半年以来,两家车企交付量连续破万,对蔚小理形成反超之势,而在最近的10月、11月,哪吒更是蝉联销冠,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另一路“追兵”则来自传统车企孕育的新品牌。相比起半路出家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在造车方面无疑具备先天优势,它们在摸清造车新势力的套路后,依托完整的供应链和较为成熟的产品图谱,完成赶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牌便是广汽埃安。埃安早期主打以网约车为主的B端市场,后转向C端发力,依靠极致的性价比撑起了持续增长的销量,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在近4个月中,持续占据销量榜首,提前完成全年20万辆的目标,与蔚小理难以完成的KPI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次,销量增加未能减少亏损,资本市场在重新给“蔚小理”估值定价。
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体量增加,竞争也更加激烈,单一爆款车型无法支撑品牌走入新的成长阶段,蔚小理也正在积极拓展多元化的产品来实现规模效应。
不过,车型增加、销量提升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在近两年来供应链频遭扰动的环境下,蔚小理规模小、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便体现了出来。而更令资本市场担心的是,当“蔚小理”的销量稳定10万辆之后,仍然深陷亏损泥淖,该如何进行盈利?
“新势力发展初期,市场不太在意盈利情况,但销量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会关注车企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毕竟汽车行业是个规模效应很强的领域。另外,来自传统车企的竞争也越来越强,市场会考虑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相比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小鹏:挥刀向内,困境能否突围?
作为现有车型在新势力中均价最低的车商,此前的小鹏一直贯彻着自下而上的市场拓展政策。借助主流市场对中低端车辆的青睐,小鹏汽车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迅速起量,连续4个季度占据造车新势力的榜首位置。
不过,小鹏销冠的名头却没有为其带来真实的利润,反而在三家新势力中小鹏的营收与利润都是最低的。
在进入2022年下半年以来,小鹏汽车的销量更是明显承压,7、8、9月销量分别为11524 辆、9578 辆、8468 辆,环比负增长,销售数据明显低于蔚来和理想。这也是小鹏汽车年内销量首次垫底,与上半年稳居榜首的光景相距甚远。
为了提升毛利率,也为寻找销量增长的新动能,小鹏选择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但这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还引爆了一场内部组织架构的深度调整......
2022年9月21日,担负着小鹏“走向高端市场”和“改善毛利率”双重任务的G9宣布上市,但随即翻车。其低配高价的产品营销策略、复杂难懂的产品配置引发消费者不满。上市仅仅两天,G9 被紧急下架。尽管小鹏官方“光速补救”,通过增配减价、调整命名、“二次上市”来挽救口碑,但还是遭到了消费者的大量退订。
“很难想象这是头部新势力‘销冠’犯下的错误。”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透过 G9 的失败,人们看到小鹏汽车内部组织架构的弊端。在各条业务线相互博弈下,内部决策不统一,导致出现重大失误。
创始人何小鹏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G9改配风波”一个月后,便进行了小鹏有史以来最大的组织架构变革。
此次变革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成立战略、产规、技术规划、产销平衡和OTA五大委员会,进行BU化改革;建立E、F、H三个平台产品矩阵,确保以客户和市场导向为主,“端到端”地负责产品全业务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何小鹏本人亲自担任战略委员会、产规委员会和技术规划委员会主任,业务范围涉及制定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并对品牌战略、业务规划、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进行决策。根据企业战略和客户需求,负责产品战略和规划的制定。根据企业战略、市场需求和产品战略,负责技术战略和规划的制定。
显然,何小鹏寄望于“挥刀向内”,调整强化了其核心地位以及在关键环节和问题上的决策权。同时,希望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减少内部沟通成本,改善以往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大限度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组织架构的调整一定能挽救小鹏吗?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小鹏的表现来看,改变已是迫在眉睫。
小鹏汽车主打中低端车型,整体售价相对较低,利润空间有限,这就需要大量的销售作为业绩的支撑,因此,走量成为了小鹏必须死守的生命线,但三季度以来,小鹏在售车型的优势被逐渐蚕食,销量也持续走低。这时,G9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升销量的同时优化毛利率”,这看似矛盾的任务又遇到了不了解用户的小鹏,“滑铁卢”之下,对内改革也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但处于当下,我们也不必对小鹏太过悲观。过去,小鹏因高度注重技术而在用户需求上表现较弱的情况,被贴上了“科技直男”的标签,但随着组织架构调整,未来有望形成技术与用户需求并举的格局。
对于当下的小鹏来说,这次针对组织架构的大变革,只有让公司运营、组织架构和产品策略等关键问题得到解决,真正看到用户的需求,打造一款带领小鹏实现销量和毛利率的逆转和提升的产品,才是小鹏真正的破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