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2023年云米智能家居的故事还讲得下去吗?

时间:2023-02-08 14:54:37       来源:蓝科技

【蓝科技观察】资本市场对云米的表现并不满意。


(资料图片)

截止2月7日收盘,云米1.450美元/股。相较于发行价9美元/股,以及2021年最高的18.99美元/股,尽管股价仍然很低,但总算走出了2022年最低0.7美元/股的窘境。

在产品力表现方面,以云米冰箱为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云米冰箱线上销额市占比为0.59%,同比下降0.21%,行业销额占比排在第17位。

这样的表现与“家庭物联网第一股”有些名不副实。向外界讲述了好几年智能家居故事的云米,股价却屡创新低。

作为一个新生品牌,云米落地就自带智能家居的基因与光环。或许有些生不逢时,过去三年疫情对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对品牌影响力、消费认知仍在起步阶段的云米而言,过去的三年相当煎熬。

2022年报未出台,但去年11月23日,云米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三季度营收6.858亿元,同比下滑35%;净亏损7960万元,同比扩大2.7倍。

2023年云米还能继续讲好智能家居、“家庭物联网第一股”的故事吗?

缺少小米加持,云米可以讲故事但财报不给力

对于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下降,云米官方的解释是,某些类别的产品组合持续调整和消费者支出整体疲软所致。但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认为指向了云米与小米的切割。

2018年9月,云米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继华米之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彼时的云米风光无限,市值达7.09亿美元,被视作“家庭物联网第一股”。从靠代工起家到圆梦资本市场,云米仅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毋庸置疑,在与小米合作的“蜜月期”,头顶小米光环的云米跑出了令人艳羡的“行业加速度”。

迈入资本市场之后,云米也面临着市值增长的巨大压力。叠加发展自身品牌的需要,云米需要卸下代工标签,与小米做出切割,降低在品牌与渠道商对小米的双重依赖。

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来自小米销售收入占比从95.9%锐降至49.6%,云米撕去小米标签的决心日益明显。

对于云米摆脱小米后的“独立行走”,创始人陈小平是充满了美好想象的——“云米希望打造的每一款产品都是单品海量,尤其是爆款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云米布局的产品线众多,但摆脱小米生态链外衣后的云米至今未能走出一个市场公认的真“爆款”

以云米最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净水器为例,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云米净水器在线上市场的市占率仅有1.53%,位列13。而这已经是云米最拿得出手的一份成绩了,还是靠之前给小米做代工做出名气的一款产品。

如果目光再向下,其他单品在市场里充当的多半是陪跑者的角色。扫地机器人2022年前10月份的线上占率仅有0.16%,排名第17;线下市场占有率跌出20名开外,电饭煲、洗碗机等其他品类更是在销售领头榜上难觅踪迹。

与小米的割裂也让云米在近两年历经了业绩大滑坡。自2020年二季度开始,云米营收不断下滑,且幅度日益扩大。

数据显示,2016年来自小米的营收占比高达95.9%,2017年占比达84.7%。随着云米去小米化的迹象明显,双方之间都有如意算盘,此后小米营收占比大幅下滑。2021年,小米营收占比降至43.3%,2022年Q3再次减少三个百分点,达到40%。

不再背靠大树的云米,陷入了营收、净利走低的双重困局。

营销画皮,技术却难立身

云米自出道时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天生拥有“科技创新”基因的科技公司,也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中也不断强化标榜自己的科技标签。但从现实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为科技而生的云米未能因科技而立身。

不过,云米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却饱受诟病。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体验云米的产品之后,给出了诸如“智能功能鸡肋”、“人工智能像人工智障”、“出错率高”、“质量差”之类的评价。尤其是2021年云米冰箱大屏强制播放广告且用户无法关闭的事件,一度让云米身处舆论暴风眼。

一家以技术标榜的企业,产品却频频技术“失灵”,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或许可以从云米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找出一点端倪。

众所周知,研发费用率是衡量一家企业科技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研发费率越高,则代表研发在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有更高的权重。在科创板企业股里,绝大多数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率均徘徊在20%附近,那么具有科技创新基因的云米,近年来的研发费率是多少呢?

通过复盘历年来的财报,从2016年至2021年,云米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58%、6.99%、4.84%、4.41%、4.57%和5.88%,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同期的营销费率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为6.71%、10.88%、14.80%、11.38%、10.25%和14.16%。

从研发和营销的投入结构来看,云米似乎是更像是一家靠营销驱动而非靠研发驱动的企业。

研发营销比例的失衡也严重影响了云米的产品力和用户口碑,而为了挽口碑,云米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营销费用……

营销画皮,研发不利,用户口碑难诉,成本高企,云米正在遭受研发不利营销过度的反噬。

家庭物联网仍有空间 云米能把握住最后的机会吗?

曾经,率先提出全屋智能的云米是这个行业里的独角兽,但眼下的时局早已变化。当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家电企业利润不断收窄的客观现实下,各大品牌们急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伴随5G、IoT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全屋智能场景化应用成了一个标准答案。据中怡康数据预测,智能家电在未来4-5年将累计带来1.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

全屋智能这条赛道,正在变得拥挤。其中不乏很多家电巨头和互联网巨头,包括曾经的合作对象小米现在也成为了云米的竞争对手之一。这些巨头能够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渠道、资金、技术优势迅速拓展产品矩阵。而云米作为一家代工出身的企业,显然不具备与他们同场竞技的实力和底气。

以眼下云米所处的境况和产品线布局来看,收缩或是必要之举。纵观云米发展的这8年里,单以产品论,堪称行业劳模,更新之频,数量之多,几乎已经实现了智能家居生态的全面覆盖——涵盖智能厨房、智能客厅、智能卧室和智能卫浴等多个场景,所涉及的产品门类包括净水器、空调、冰箱、油烟机、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门锁等,多达60余种。

过多的产品布局不仅使得云米容易失焦,在堆高总投入成本的同时又摊薄了每个单品的投入,难以集中精力打造一个惊艳市场秒杀同行的爆品,也难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多且平”的产品对于提升营收和利润无济于事。由此来看,收缩产品线,走“小而美”路线,或许是云米破局的关键。

再者,云米是时候去优化调整研发与营销的结构了,是时候让自己真正归位于一家“科技创新公司”了,也是时候缩减非必要的营销开支了。如若再不抓紧时间锻造自身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技术壁垒,很可能是过去辛苦积攒下的先发性优势荡然无存。增加研发投入或许不能像营销投入一样迅速传导至股价,但它一定会在未来释放应有的价值。

对云米而言,“去小米化”是必然之为。在转型之中经历阵痛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懂得正视自己的不足加以弥补,将挑战转为机遇,在未来的智能家居市场,云米或仍有机会。

原文标题 : 2023年云米智能家居的故事还讲得下去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