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传统与美术一样,都是各个文化传统的直接象征。” 3月18日, “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国际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办。会上,本次国际论坛的学术召集人意大利著名汉学家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教授表示,中国的汉字文化尤其如此,既有装饰美术字又有书法艺术,能够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提供丰富的审美和文化营养。
本次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论坛邀请来自中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就文字与书法在文化传统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与东亚及西方的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等议题,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展开对话与交流。
论坛期间,在文化分论坛中各国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来自意大利的汉学家毕罗在《中国书法的世界意义》演讲中表示,中国书法的域外传播范围,大体都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几个国家。因为中国书法的基础来源于使用文字的具体需要,与汉字文化紧密相关。其实,从书法经典作品的具体艺术含量来看,书法与其他世界艺术一样,都能够让实践者与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本安田女子大学文学系书法副教授增田知之从《从“伪刻法帖”的盛行来看清代法帖的“变容”的一部分》中阐述清代“帖学”和“碑学”的交替。“清代书法史一般以乾隆、嘉庆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者是“帖学”盛行的时代,后者是“碑学”兴盛的时代。阮元认为正是北朝碑刻继承了‘中原古法’。” 增田知之表示,钱泳提到民间批量生产的法帖替代品导致了法帖的变质。清代法帖中如伪刻《绛帖》之类的“伪刻法帖”开始流行量产,出现了“伪迹”横行,以“伪”逐“真”,“伪”而成“真”的民间书法文化的倒转现象。
“欧美对中国绘画的关注始于中国明代,由于文化及视觉再现差异,对中国绘画的描述存在某些偏颇。”昨天下午,在美术交流分论坛中同济大学长聘教授、艺术与文化产业系主任王菡薇表示,随着欧美人获得了大量中国绘画、瓷器、漆器以及对中国园林样式与理论的了解和美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他们对中国画的认知也逐渐改变,并开始从中国书画作品中寻找灵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国书画中的含蓄、自然、空寂、空间感和活力,也在通史撰写之余敏锐地将视角投向《芥子园画传》、敦煌艺术等专题研究中来。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重要港口,也是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以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参与并见证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致力于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书法与与世界书写文化的艺术价值,以比较和互动的方法探索书法以及其他美术的价值和文化渊源,未来还将通过专题研讨会、“文明史与书法史”“文明史与美术史”系列讲座、文物古迹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组织国内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共同促进中西方经典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大湾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艺术院校,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粤港澳艺术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国际艺术领域的互动交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去年8月,学校支持新引进的意大利汉学家毕罗教授成立“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为更好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广美力量。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