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Penn;编辑 | 郭郭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466篇原创
(相关资料图)
氢作为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一的元素,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低碳,同时应用场景十分丰富的二次能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替代的终极解决方案,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
在全球能源向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氢能再次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目前,全球氢能已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新阶段,从日本“氢能社会”的愿景,到欧洲的“REpowerEU” 能源转型行动方案,再到美国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欧美日韩等20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继制定发展规划、路线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在我国,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层面各项氢能政策不断加码,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和投资机构布局氢能领域的积极性持续升温。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12月8日,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落地。据悉,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国氢科技”)B轮融资45亿元,投后估值高达130亿元,双双创下行业新高,国氢科技也顺势成为了当前国内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这笔数额惊人的融资仅仅是我国氢能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企业的重视,氢能产业链企业新项目的规模、布局速度、技术水平都在稳步提升。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在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表示:“从国内看,受政策牵引和市场驱动影响,氢能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新供给、新技术、新应用、新机制不断涌现,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01 政策加码,氢能站上风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政策方面,2016 年出台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 年)》便首次提出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2019 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3 月,氢能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稿;12 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进入到2022 年,我国政府部委出台多项涉及氢能领域的政策,覆盖上游“制、储、运、加”四大环节、中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领域以及下游燃料电池整车领域,氢能行业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此外,规划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等目标。
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发改委、能源局等国家部委相继出台氢能发展意见后,我国氢能行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随后地方层面相继出台省级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为氢能发展指明方向。截止11月15日,我国已有16 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在本省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氢能发展目标。近日,贵州、安徽、青海最新发布的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中也均提出了科学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等相关目标。
不同省份由于积累的氢能产业经验和城市基础不同,在双碳目标下落实推动氢能的思路不尽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作为示范推广城市群,继续推进国家氢能示范试点建设工作,着力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河北亦属于示范推广群,基于可再生能源丰富,以供氢为主要方向,提高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能力;宁夏、内蒙古和青海的可再生能源丰富,潜在绿氢资源丰富,未来将着重构建绿氢经济。
今年以来,除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各项氢能政策不断加码,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运、加氢站以及氢能应用等6各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发布101项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基本覆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氢能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