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拼多多因“炸店”事件被卷入“风口浪尖”。
据一张网上流传的“拼多多小二”朋友圈截图显示,平台数十家品牌店近日遭遇有组织的“炸店”事件,有人员通过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发起恶意下单后闪退单,恶语辱骂品牌店客服人员,导致一些品牌店被迫暂时歇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平台发生“炸店”这种事,着实让人有些意外,对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炸店”对行业来说,无疑是在“开倒车”,让人更容易联想到那个“混乱无序、恶性竞争”的“黑暗”年代。
如今,电商行业规范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就度过了野蛮增长的阶段。在这个法制日渐完善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治理逐渐完善的行业,乱象只会显得更加刺眼。
拼多多遭“炸店”:谁动了谁的奶酪?
拼多多被“炸店”这件事,很危险,也很微妙。
危险的是,恶意攻击背后可能潜藏着“恶意竞争”的动机。微妙的是,从网上的各个反映来看,“炸店”似乎有组织、有计划、有节奏,隐约出些不寻常的味道。
这么大规模、这么集中的话题热度,这么整齐划一的“姿势”,要说全部都是商家的自发报复,很难让人信服。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透过信息碎片去找到更多的蛛丝马迹,来试图来还原背后的完整“拼图”。
拼图一:“炸店”事件的目的明确,“冲击”百亿补贴商家、“逼退”大品牌商家
在网上流传的“致百万商家的一封信”中写到:“让大品牌都没法经营”、“让大品牌家电数码回归到京东,大品牌到淘宝”。“只要没有大品牌入驻,拼多多收入市值都会大幅度缩水”等内容。
可见,“炸店”事件,其实很有针对性。
进一步来看,针对性在于两点:
一是,通过“炸店”引起品牌厂商跟拼多多之间的矛盾,恶化品牌商家在平台的经营环境,进而“逼退”品牌商家;二是,表面是对“仅退款”不满,实则瞄准“百亿补贴”、“黑标”商家。
最终的目的,可能是要借部分商家对“平台规则”的情绪,来破坏商家经营环境。部分参与事件的商家可能没想明白一个问题,赶跑了优质商家,平台如何留住优质用户?用户流失之后,最终受损失不只是平台,可能也是自己。
拼图二:参与“炸店”的从业者,很“懂”电商运营,也很“懂”平台痛点
此次“炸店”事件中,短视频平台分发,社群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显然,引导者很懂电商平台经营。
在某短视频上,有人似乎在有意引导方向,并且开始深挖与平台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品牌。
也就是说,“炸店”事件的性质在升级,已经带有恶性竞争的色彩。其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不仅是针对平台品牌、百亿补贴,商家,有进一步向供应链企业蔓延的苗头。
这个苗头,是很危险的。
如果说,一开始的“炸店”,还带有对规则不满的情绪在,那么把更多无辜的品牌、企业拉下马,其实也是一种不公。但扩大“战火”并不能够增加谈判的“筹码”,反而会让形势进一步升级。
拼图三:拼多多,态度坚决,称已经固定证据。
对于炸店事件,拼多多的态度很坚决。
拼多多店小二表示,平台已固定相关证据,将坚决诉诸司法机关。对遭遇“炸店”的品牌店,平台将兜底承担所有损失。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店体系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这种坚决的态度其实很有信息量。
1、从逻辑上来讲,平台大品牌商家体量并不大,拼多多自身倚重的其实就是广大中小商家,因此平台肯定不会彻底走到商家对立面,这不符合平台经济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坚决的态度背后,平台可能察觉到了推动力量,并给出警告。
2、“进一步加大品牌店体系的投入”的表达,其实更像是一种“声明”,表示平台注意到了“炸店”的目的在于扰乱品牌店,但接下来拼多多平台的策略仍然会偏向品牌店,是一种对等“回应”。
拼图四:“炸店”时间节点微妙,行业“百亿补贴”竞争的延续?
从传播的视角来看,“炸店”事件可能更像是一场“业务战”。
从目标清晰,有计划、有节奏、很懂平台运营的特点来看,“炸店”可能不仅是商家一时冲动。要深究幕后究竟是谁的影子在晃动,可能还是得深入到行业深层次的变化里面去找。
目前,京东、淘宝、拼多多,三家都在做“百亿补贴”。但淘宝百亿补贴声量渐弱,之前,大家相安无事,原因在于大家的基本盘都比较稳固。
京东认知标签是“3C、品质、物流”;阿里是“美妆服饰,是货品大而全”;拼多多是“便宜、性价比、低客单价”。
如果此时把拼多多品牌店赶走,拼多多就走不出自己的“圈子”,认知标签依旧是“便宜、性价比、低客单价”。
因此,按照一般的逻辑来看,谁在“炸店”事件谁受益最多,谁的“动机”或许就越充分。“炸店”事件背后的“暗线”也就自然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炸店”风波之下,电商行业格局“暗流涌动”
如果从行业竞争来看“炸店”事件的话,或许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带有某种竞争目的“炸店”,那么事件的本质,就是一种“恶意竞争”,是打破竞争平衡的要素。
行业竞争一旦失去了平衡,那么底线就可能会被突破,电商行业可能会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
“无序竞争”,本质上不是竞争,而是一种资源内耗。
这种内耗,可能是日渐“内卷”的电商行业无法承受的。
从事电商行业的朋友可能更有感知,虽然这几年行业仍然在稳步发展,平台间的竞争似乎也没那么激烈了,但其实存量市场中,行业环境整体上更卷了。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强调品质的电商平台,现在也开始强调价格。
其中的原因不是平台主动去降价,是因为行业增长不动了,电商玩家们都过得紧巴巴的,大家都在拼了命去找增量,降价是最后寻找增量的手段。
可存量市场中,你的增量就意味着别人的损失。
这几年,拼多多从京东、淘宝的夹缝中成长起来,到现在增长还那么快,电商行业内的玩家们没有不眼红的。
从我个人的感知来看,变化其实还挺明显的。百亿补贴的吸引下,身边有不少朋友从京东用户,慢慢变成了拼多多用户。
这些从其他平台转移过来的用户,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来拼多多图个便宜,除了拼多多百亿补贴的优势品类,其他品类消费上,还是有很强的品牌消费习惯。
拼多多的增长点,就在于用好的供给来留住这部分用户,所以,品质升级是拼多多必须要走的路,吸引大牌入驻就是关键一步。
品质升级,意味着会留住更多五环内用户,也意味着要跟传统的品质电商、大牌电商去抢用户。如此之后,现有的电商行业格局就会被打破,这是京东等平台不愿意看到的。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炸店”的参与者会那么在意平台品牌店铺,因为对于拼多多来说,品牌店是接下来的新增长点,是平台长期战略的重要延伸:走进五环之后,供给端的品质升级是拼多多战略延伸的一个既定的方向。
对京东来讲,面对行业中的变化无动于衷,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们看到,京东最近在特别强调“价格力”,推动百亿补贴行业竞争升级。
在推出百亿补贴这件事上,京东其实是有点“被动”的。拼多多“进五环”的战略这么多年了,到现在京东才有危机感,已经有点晚了一步。但亡羊补牢总比战略躺平要强,接下来,就看实际的效果如何了。
电商行业,获取市场的根本在于获取用户。
获取用户的关键,不是某个单一的体验,而是从价格、供给、服务这个竞争力三角去做到极致。毕竟,消费者爽,平台才能有增长。所以提升购物体验,让消费者买到实惠,让消费者占到便宜,这是电商行业永远不变的底层逻辑。
毕竟长远来看,用户、商家、平台的三角越稳固,行业增长才越有动力。
原文标题 : 拼多多“炸店”事件背后,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