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下,自欺欺人的假象和无知的消耗成为中国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球“双碳”浪潮下,光伏产业激荡发展,各种变量亦在累积。光伏组件尺寸之争、不计损益的价格战引发产业冲突加剧,产业链亟待回归良性、健康发展轨道。
近日,天合光能首度向行业全面公开210R(“R”代指“矩形”)产品解决方案,组件宽度开始逐渐统一。然而,组件长度不仅没有统一,反而越来越多。市场上基于1134毫米宽度组件的长度除了标准化的2278毫米之外,又出现了2384毫米、2360毫米、2335毫等多个长度,对于上游供应链和下游系统侧都是个极大的考验。
组件尺寸之争 无休止的行业内耗
在当前的市场中,硅片尺寸主要包括182mm与210mm两种规格。根据PV InfoLink的数据,2022年182mm、210mm硅片市场占比合计达86%,其中182规格市占比达63%。
近期,210战线的坚定支持者天合光能推出210R(182×210)矩形产品,组件尺寸也进一步向182组件尺寸标准靠近,组件尺寸回归统一似初见端倪。
回顾2020年,晶澳、晶科、隆基根据集装箱容纳尺寸,综合考虑系统匹配和表现,倒推出最优组件尺寸,并据此推出182组件。晶澳DeepBlue 3.0、隆基Hi-MO 5、晶科Tiger Pro及各家后续推出的新品,均沿袭了该组件尺寸,在市场得到强烈共鸣。
据PV InfoLink去年11月公布的报告,再次提高了182组件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2年182组件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2年年底已达70%; 210规格市场份额保持在20%出头,且主要企业在新型电池的量产上都选择了182规格。当前,182组件的尺寸是一个很好的边界,最优化了组件尺寸、可靠性和行业标准与兼容性,任何新的变化,对客户、对市场、对行业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无独有偶,隆基也在与行业组织探索未来新的理论尺寸,但隆基对待尺寸变化的态度更为谨慎。“如果将来改变尺寸,一定有两个前提:首先,提前较长时间通知客户,让客户有充分的准备;同时,组件企业应共同呼吁开展组件尺寸标准化的统一行动,而不是独家行动。”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表示。
放弃噱头营销 组件尺寸应标准化
“尺寸战争”硝烟弥漫,各种尺寸组件伪创新的噱头脱离“第一性原则”,带动产业链适配产品的混乱现象。
对于上游硅片厂商来说,付出最直接的代价就是大幅增加了非技术成本。其供应链和库存管理、产能规划、设备自动化率都受到了硅片尺寸参差的影响,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此种代价同样覆盖辅材环节企业,如背板、玻璃、铝型材等。对于下游终端来说,随着矩形硅片尺寸变化,组件尺寸也会千差万别,对安装造成很大影响。随着组件乱象愈演愈烈,传导下游度电成本将呈现“1+1>2”的结果。
对此,一位资深专业人士表示:“尺寸不统一,给产业链带来了巨大负担,违背了光伏行业历次创新的初衷,即优化产业链配套、建设生态、降低度电成本、推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
简单来讲,既然组件尺寸可以拼装放大,到底这一极限尺寸在什么地方?这是研发团队对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实际上,大尺寸硅片和组件并不是越大越好。尺寸在增大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隐患。比如不断做大硅片尺寸,可能会增加工艺的不稳定性;大尺寸组件会降低组件的力学稳定性和长期可靠性。
“大尺寸硅片并不算是一种技术迭代,只能算是一种工艺进步。182和210转换效率并没有什么不同,区别主要在于成本。”光伏行业观察人士说。
在光伏圈里,似乎很多企业有些过于担忧自己的产品与竞品相比,无法在价格、功率等方面产生优势,从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尺寸”竞争之中,炒作“噱头”。
停止“内卷”,统一尺寸。光伏的本质是用领先的技术吸引客户、创造价值,单纯地靠扩大组件尺寸是“伪创新”,技术创新应回归到组件产品的可靠性上,摒弃简单地拼凑大尺寸,规避非理性竞争,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向好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