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1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电影台词,已然成为威马近况的真实写照。
【资料图】
来源:新浪微博@威马汽车沈晖Freeman
最近,网上出现了大量关于“威马汽车将实施全员停薪留职”的消息。还有网友发布“公司财务部门擅自立项”“公司管理层为自己项目开绿灯”,以及智慧停车项目“企业靠黄牛刷单的千万级项目”等消息。
在威马汽车上市的关键时期内,这些负面传言引起了市场广泛的关注。
2月17日,对于上述传言,威马汽车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进行澄清并表示“威马汽车一定能够杀出重围”,沈晖针对工厂停产发表评论称:“全力保障复工复产。”
来源:新浪微博@威马汽车沈晖Freeman
事实上,威马的困境从去年起逐渐显现,如今事态愈演愈烈,是管理层矛盾、销售掉队等引起的连锁反应。笔者了解到,管理层内部,负责市场销售的陆斌和首席技术官闫枫先后离开威马,且从去年底开始,威马汽车温州基地逐渐进入全线停摆的状态。
回顾2019年,威马汽车还是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二,如今却已跌出排行榜。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新一轮洗牌中,失去市场优势的威马还能否破解危局、重振旗鼓?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多位威马车主、经销商进行了一番交流。
停产背后的销售难题
“配件已经断货,厂家无货可发,客户打电话过来(我们)也没办法。”
以笔者所在的长沙市为例,某威马汽车销售门店的经理告诉笔者,由于配件缺货,目前部分售后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已经付过款了,配件只能等厂家恢复生产,但是我们手头还有整车可以销售。”
威马车主小智(化名)补充道,从年初至今,部分维修保养点也关门了,拨打客服电话处于占线状态。
笔者了解到,目前,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多家威马汽车门店已经关店。其中,株洲市某门店已经不再销售威马汽车,转而加入了另一“新势力”品牌。
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威马汽车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总部依然在开门运营,但是正门处于关闭状态,前台空空如也,员工均从侧门进出。
不难看出,威马汽车日常经营和销售渠道已经遭受了一定冲击。
而导致威马陷入困境的,也正是销售难题。根据公开数据,从2020年开始,威马汽车就逐渐在造车新势力中掉队。
2019年,威马汽车还曾以交付16876辆新车位居造车新势力排行榜第二,当年的主销款车型EX5位居当年造车新势力单车年度交付量排行榜的首位。
2020年,威马汽车以2.25万辆的销量数据在造车新势力榜中排第四;2021年,威马汽车以4.42万辆的数据下滑至第五;2022年,威马汽车已不在排行榜前十。
销量不振,直接打击了威马汽车的战略布局。
自成立起,威马汽车就选择了重金自建工厂的发展路线。据威马高管透露,威马汽车融来的大量资金花在了智能制造园区建设上。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拥有两座生产基地,产能分别为10万辆和15万辆。
选择自建工厂,威马汽车自然是希望通过提升销量来摊薄前期投入成本的。但是,从结果看,威马的目标显然没有达成。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总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元、47.425亿元;亏损额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收入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持续扩大。
归根结底,这是威马销售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销量逐渐掉队,继而使工厂产能利用率不高。
相比“蔚小理”,威马的销售版图中B端市场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威马汽车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分别占年度总收入的40.6%、37.2%、43.4%。
市场培育阶段,新能源车企多数亏损卖车,从B端市场起量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部分业务场景如网约车、汽车租赁、城市物流运输等需求量大。
但是,随着电动车市场发展,越来越多传统车企转型而来,多数造车新势力们选择将精力放在C端市场,实现销量快速增长。比如,小鹏汽车推出G3时同样定位于B端,但是小鹏很快转向C端市场推出新车型,年销量从五位数迈向六位数。
反观威马汽车,由于对C端市场的开拓不利,产品销路并没有打开。
此时,大量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的威马,就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马汽车账面剩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6.78亿元,较2021年末进一步减少。而借款总额为89.55亿元,其中,22.8亿元为即期借款,66.75亿元为非即期借款。
因此,2022年10月,威马汽车发布了一封名为《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内部信,开始实施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以应对资金压力,包括公司M4以上管理层主动降薪一半,其他员工发放70%的基本工资,调整发薪日以及不再发放额外奖金等。
来源:新浪微博@澎湃新闻
然而,降薪治标不治本,威马汽车必须要开源,重新恢复生产并稳住经销商。从目标看,是成功上市融资,但在此之前,也需要新的资金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