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自从硅谷银行上周末突然暴雷以来,舆论关注焦点一直落在银行股身上,美国地区性银行更是一路暴跌不止。好在有美联储和财政部出手兜底,市场没有彻底失控。3月14日,FRC、WAL、PACW等银行股相继大涨,带动大盘止跌反弹。
不过在大起大落的银行股之外,股市其实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赢家——科技股,尤其是中概互联板块。
行情显示,自从去年10月触底以来,追踪在美上市中概股走势的纳斯达克金龙指数累计反弹50%。同一时期,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涨幅分别只有6.56%、2.02%和10.36%。港股这边,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同样实现止跌回升。
跑赢大盘,中概股似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巨头们逆袭成功,或许也会给市场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图片来自UNsplash)
反弹延续数月,中概股又活过来了
中概股这一趟过山车,不知不觉已经坐了整整一年。10月19日,肯定是这趟旅程中最黑暗的日子:这一天美股三大指数震荡走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低开低走收跌逾7%,创近7个月新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百度等科技股大幅下挫,中概股总市值跌破7000亿美元,单日缩水近500亿。
美股节节败退,隔壁港股的状况当然好不到哪去。恒生科技指数在去年10月也大幅下挫,全年跌幅为27.27%。如果以2021年2月触及阶段性高点为分界线,港股科技股本轮下跌行情延续超过20个月。
还好,在资本世界里物极必反,有跌就会有涨。去年10月这一轮暴跌,成为了科技股触底反弹的转折点。
一方面,大盘迅速回暖,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纷纷实现“V型反弹”。
数据显示,截止3月14日收盘时,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较去年10月的低点上涨超50%,期间最高涨幅达90%,今年1月更创下历史最佳开局表现。
港股这边表现更加强势。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恒生科技指数录得近年最高阶段涨幅,累计涨超6000点,领涨全球主要股指。后续虽有回落,但3月1日该指数又刷新了年内最高单日涨幅,并上破4100点关口。
另一方面,在美、港两地上市的中概股重拾上涨动能。巨头率先发力,稳住大盘的复苏势头并带动中腰部个股齐齐飘红,形成了良性循环。
美股这边,截至3月14日收盘时,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均较去年10月的低点反弹超70%,腾讯音乐集团涨超150%,最夸张的B站涨幅接近200%。
就算把时间范围收窄到2023年内,中概互联板块的涨幅也相当不俗:名创优品涨77%领跑一众个股,网易有道年内涨51.86%、爱奇艺涨35.66%、瑞幸涨27.2%、贝壳涨26.07%、荔枝涨22.67%涨幅居前;百度、网易、拼多多、新东方、唯品会、携程等个股的涨幅也在双位数。
港股这边不遑多让,只不过和美股相比头部个股表现没有那么抢眼。腾讯、美团股价在去年四季度大举反弹,进入2023年后收窄涨幅。反倒是中腰部个股和去年跌幅极高的造车新势力们,保持了不错的上涨势能。
截止发稿时,金山云年内涨近30%领跑港股中概互联板块,理想汽车、商汤科技、阅文集团涨幅也超过双位数。此外,贝壳、百度等在两地上市的大热个股美、港通杀,股价双线飘红。
反弹值得高兴,投资者们还得保持冷静。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互联网巨头的行情和巅峰期还有很大差距。和2021年1月的9490亿美元巅峰市值相比,腾讯当前市值只有4210亿美元,缩水一半都不止。阿里巴巴、百度、美团当前市值也分别只有巅峰期的25%、42%和26%左右。
但互联网行业最艰难的日子,无疑是过去了。回首这段黑暗日子,既有唏嘘、后怕,也有值得欣慰的收获。反弹背后少不了多方支持,那些经验和教训互联网巨头们可不能轻易忘记。
逆袭背后:经济复苏、政策松绑、大手笔回购缺一不可
中概股逆袭背后有很多原因。当中最重要的一条,肯定是经济复苏——大盘能持续反弹,主要就得益于经济状况改善。
申万宏源证券在本周发布的最新研报中,列出了一系列经济复苏的证据:高频消费升温、市场需求好转,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客观事件的影响也在消退。
以和互联网行业高度相关的服务业指数为例。统计显示,今年2月服务业PMI录得55.6,回升1.6,物流、商务租赁、住宿等8个行业的活动指数均处于60点以上高景气区间。由此可见,消费潜力正在释放,广告、电商、大文娱等赛道首先尝到红利。
其次,政策风向的改变,也给互联网巨头留出喘息空间。
中概股过去一年的动荡,和政策打压脱不开干系。去年3月23日,美国SEC公布首批预摘牌公司名单,随后多次更新。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5月4日,SEC一口气列出了88家预摘牌企业,其中包括大量科技股。
SEC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导致中概股多次暴跌。光是3月份,京东、拼多多、B站、爱奇艺、网易、蔚来等就录得双位数跌幅。来到四季度,SEC好不容易消停了点,美联储加息潮又给了股市当头一棒。
面对SEC的打压,国内有关部门适时给互联网巨头提供了支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金融科技、出行、游戏等行业都迎来“松绑迹象”:游戏版号恢复常态化发放,腾讯、网易两家大厂先后有所斩获;滴滴重新上架,网约车市场掀起新一轮竞赛;蚂蚁集团整改结束,再次传出IPO传闻。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帮扶。互联网行业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反垄断也不会停止。但适度的支持,无疑能为行业提供活力,并提升资本市场的信心。
最后,企业自身付出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通过大手笔的回购稳定投资者信心。
腾讯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就不断加大回购力度。截止三季度末,185家港股上市企业回购总金额超过540亿港元,同比暴涨140%,创下近20年新高。其中,腾讯前三个季度回购近160亿港股股票,8月19日至9月16日创下连续20个交易日回购的纪录。
在腾讯之外,阿里、小米、百度等头部企业这两年的回购力度、频率都显著提升。尤其是小米,截止去年三季度末,上市以来共完成过百次回购,去年9月更是连续多日执行过亿元回购计划。
大手笔回购,说明高层认为股价已出现“超跌”现象:即实际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回购既是向市场表明决心,也展现了企业的资金实力,能极大程度鼓舞投资者情绪。如今的行情反弹也说明,腾讯、小米们判断完全正确。
反弹过后,便是企稳。巨头复苏,也必然会造就新的市场秩序。
展望2023:更多IPO正在路上?
互联网巨头股价反弹,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值得期待的是刺激IPO市场复苏。
回顾2022年,美、港两大股市都缺少振奋人心的互联网企业IPO,整体投融资数据更是惨淡。
港股这边,全年IPO企业仅有80家,同比减少16家;融资总额为1034亿港元,同比暴跌68%。去年港股最成功的中概股IPO来自中国中免,募资金额达到183.9亿港元,几乎占据了港股全年募资总额的20%。
但再往下数,就只有同样融资63亿港元的万物云和零跑汽车可以为科技/互联网行业撑撑场面了,其他优质IPO几乎全为传统企业。
美股的表现更加糟糕,2022年全年融资总额仅有481.2亿美元,同比暴跌近九成。虽然科技股云集的纳斯达克全面共迎来290家企业敲钟,远多于纽交所的46家,但和港股一样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大型IPO。全年下来,美股募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IPO项目只有4个,同样是近年来最差表现。
大环境不好、已上市中概股表现糟糕、政策前景不明朗,是大多数企业放缓IPO计划的主要原因。如今大盘回暖、中概股复苏,独角兽们的IPO热情会回来吗?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独角兽至少可以降低对政策和大环境的担忧。进入2023年以来,港股、美股都有意放宽上市门槛,就连A股也在推动全面注册制落地,为中概股回流做好准备。
港交所早前宣布,将在3月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还在发布特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案时强调,将于今年一季度实施先进科技公司上市制度,扩宽发行人上市渠道。
此外,从市场流动性的角度看,独角兽上市前景也比此前有所改善。
同样以港股为例,巨头股价复苏带动大鳄下场,场内资金被进一步盘活。包括富达国际等大型基金,就在去年年底开始大幅加仓科技股。去年选择回港双重主要上市的知乎、涂鸦智能、哔哩哔哩等企业走势良好,也表明港股有足够流动性应对新股上市的资金虹吸效应。
翻看待上市的独角兽名单,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今年值得期待的IPO真不少。福布斯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全球独角兽数量达到1210家,同比增长260家,其中包括大量中国企业。
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中国独角兽中,字节跳动、蚂蚁集团两个巨无霸的上市传闻从不断绝,可惜一直遭到辟谣。不过在此之外,估值640亿美元的SHEIN、估值近50亿美元的文远知行近日都先后被爆即将IPO;蕉下、蜜雪冰城等新消费企业则已经递交招股书正在等候聆讯。
IPO市场能不能彻底活过来还不好说,不过至少一切正在好转。
写在最后
展望未来,市场一直存在变数。
比如美国监管机构的打压,就从未断绝。3月2日,美国商务部又将28家中国大陆企业和研究机构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浪潮集团、龙芯中科、第四范式等知名企业。
但和去年那几轮暴跌不同,市场变得淡定了许多。在名单出台当天,龙芯中科虽然盘中由涨转跌,但尾盘跌幅迅速收窄至1%以内。科大讯飞则几乎没有受到实际影响,今年内股价累涨46.76%。
经过这一系列风波后,市场泡沫逐渐出清,投资者也学会理性看待各种政策。对于科技/互联网行业来说,这是市场情绪回归理性的迹象。经历过十多年的股价狂飙,科技股泡沫不断膨胀,早晚有破灭的时候。早一点刺破泡沫、熬过这段灰暗日子,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接下来,企业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抛开对股价、市值、市盈率的执念,做好自己的业务。扎实的业务,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经济复苏在即,互联网巨头股价“先涨为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