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315”当天,中国汽车质量网公布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品牌质量排行榜,该榜单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新势力造车品牌和主流传统车企,根据各车型的投诉故障、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五个维度综合评分而来。
出人意料的是,近期备受关注的威马汽车居然排在第九的位置,远远超过行业平均值,排在威马之后的还有理想、极氪等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资料图)
尽管如此,门店关闭、供应商断供、工厂停工、售后困难等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的问题依旧让威马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即便有权威榜单背书,威马的前路无疑都需经历一次断臂求生。
缺钱的威马,像“牲口一样活下去”都成了奢望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沈晖在APOLLO出行拟收购威马汽车时的自嘲,如今看来愈发凄凉了。
因为今年以来,威马的负面消息不断给市场带来冲击,上海市青浦区消保委更是发布消费警示:“威马汽车经营异常,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
五年前,2018年9月,威马汽车为即将结束的夏天再加温,成为一众造车新势力中较早实现首款车型量产交付的企业。这让市场看到了这匹“马”的力量,百度、腾讯、红杉中国等投资机构接踵而来,截至去年6月份,威马汽车已累计完成至少10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300亿元。
这样的融资力度,在所有造车新势力中可谓一骑绝尘。然而,有了这么多钱的威马,不过五年时间又怎会如此潦倒,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呢?
转折点在2022年。2019年-2021年威马的销量其实一直稳步上升,2021年更是达到顶峰44157辆,不过转年它的销量便突降至29450辆,同比下跌 33.3%,而这一年“蔚小理”的销量均超过12万辆。
究其原因是威马在花钱上出了战略失误,看似被300亿填满的金库很快便空空荡荡。
威马拿到了钱并没有将它花在研发上,而是拿出大批资金建厂。创业初期,威马自建生产线,温州工厂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67亿元,黄冈工厂总投资更是超200亿元。作为新势力中第一个敢自建工厂的车企,当时的沈晖可谓自信满满,温州及黄冈两座工厂总产能可以达到约25万辆。
可问题是,威马一年的销量不过几万辆,以2022年不到3万辆的数据估算,自建工厂产能利用率仅12%,徒劳无益的投入使工厂几近停摆。
沈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我们对两个工厂的投入有点太多了,前期几乎有一半的资金都耗到整车厂去了”。
作为新能源车企来说,产品差异化是打造品牌特色的关键,而研发投入必不可少。但是,花大钱建工厂的威马已经没有足够资金和精力进行研发工作了,甚至由此惹上了官司。
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三年研发开支合计28.66亿元,而“蔚小理”每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能达到几十亿的量级,也难怪外界对威马的网约车形象根深蒂固,而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优势毫无存在感。甚至,还被吉利告了一波儿。
2022年9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发一审判决书,认定威马EX5车型上的5个汽车零部件图纸相关信息均属于吉利,威马需赔偿吉利700万元。一审判决要求威马全部停用。
企业形象受损的同时,又缺少零配件替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蝴蝶效应引发的连锁反应在2022年下半年集中爆发。
经销商抱怨没有零配件,门店被迫关门;员工抗议拖欠薪资,甚至五险一金断缴;车主投诉维修无门,售后服务停滞,这种种的一切无不把威马架在火上。
今年3月7日,威马对展厅复产复工问题做出回应称,近期全国范围内将有超过100家经销商展厅陆续恢复常态化服务,为消费者解决购车与用车问题。“针对前期因供应链紧张造成部分用户售后不便的情况,威马在政府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已联系生产部门、经销部门、售后备件外包存储配送公司等,紧急调拨相关零配件尽快满足用户需求。”
问题是,如今的威马既没钱也没“颜”,形象大损后还有多少消费者会选择威马?摆在威马面前的问题不再是“像牲口一样活”,而是“能否活下去”,此前在被APOLLO出行收购后,业内一致认为威马有望重新赴港上市。
现在看来,这种概率近乎为零,因为APOLLO出行救不了威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