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2022/Q3更换了工作赛道和方向的原因,使得有机会从过去十年一直在汽车及锂电制造业田间地头精耕细作的工作模式中抽身。
(资料图)
在过去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新的角色赋予在业务和市场前端工作的机会,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锂电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再仅仅停留在之前产品本身的维度。
在过去的2022年,整个锂电产业链,供给端依旧朝着产能加速扩张,各家产品在技术层面朝着不断迭代和创新的方向演进。优质的供给端,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赋能了需求端的拉动速度,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直接刷到了27.6%。
供给端和需求端相辅相成。需求端渗透率的加速提高,又会进一步倒逼产业链供给端必须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给,无论是从性能的提升,还是成本的降低。
回到供给端,如果站在锂电产品公司发展的角度,技术层面的锂电好产品是否一定能帮公司业绩兑现?或者说如何将技术层面的锂电好产品兑现到公司的业绩上?
上述问题,想必是每个锂电产品乃至整个锂电产业链公司在业务经营层面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抛砖引玉,尝试用2022年锂电行业发生的一系列电池系统技术迭代事件,做一些对比,来探讨此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
2022年,C公司发布了代表其第三代CTP技术的麒麟电池,并随即公布了麒麟电池的第一个种子客户- 极氪009和极氪001,这两款车分别于2023Q1和Q2交付。
▲搭载麒麟的极氪001
2022年,国内软包电池大哥孚能似乎不甘示弱,发布了其软包电芯系统集成的巅峰之作(可以这样理解)- SPS电池。关于SPS电池的具体解析,可以参考《孚能SPS电池专利解析及一些思考》。根据孚能的表述,其体积利用率甚至比特斯拉的4680还高出12%。
▲孚能SPS电池
2022年年末,蜂巢发布了其短刀片电芯集成的龙麟甲电池。同一天,亿纬锂能发布了其4695大圆柱电芯集成的π 电池系统。至此,各大公司对于锂电Pack系统集成的性能极致追求与造花名运动来到达一个阶段性的高潮。
▲蜂巢的龙鳞甲电池
上述电池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此文不再赘述。但从其官方表述和角度来看,无论从体积利用率,能量密度,快充能力,热失控防护等产品维度,无疑从技术层面都是一个好产品。
但是细究,你会发现:从公开的消息来看,目前只有C公司的麒麟电池进行了真正地落地。麒麟电池技术的落地载体,是伴随着产品种子客户的引入,有着明确的搭载车型和量产时间,且包含了极氪001这款畅销车型。
而上述其他的新型电池系统似乎都还飘在空中,从各方释放的消息来看,离技术兑现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孚能2022年12月份的电话会议内容显示,其也只是公布了SPS电池定点了广汽和吉利,无具体的车型,何况广汽和吉利已经有了多家的电池供应商(比如宁德,中航等),到最后SPS电池能占多少份额是个未知数。蜂巢的龙麟甲电池,也只是宣称定点了一款SUV和轿跑。
因此综合对比,个人认为:同样都具备极佳的产品性能参数,但C公司麒麟电池对于公司业绩的指引和兑现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每家电池企业都意识到了技术驱动是锂电公司发展的极大着力点,削尖脑袋去做出好的产品。但是如果方式不对,技术层面的锂电好产品未必帮将公司业绩兑现。
以上述案例为例,个人认为:
1)设计出技术层面的好产品只是踏出了帮公司业绩兑现的第一步。只是让外界直观的从产品参数层面,感知到了是一个好产品;
2)好产品的落地,需要更多地站在客户使用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孚能SPS电池的系统集成技术,目前的技术成果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孚能内部的技术验证?有没有做好对潜在客户技术全面输出的准备?类似C公司之前的CTP技术输出。
比如有客户只采购电芯,那么大软包电芯成组成系统的复杂制造工艺甚至产线规划,以及后续的性能测试等环节,是否有足够的know-how 输出?
3)动力电池最终的用户是汽车终端消费者。好产品需要借助公司品牌,通过各种营销渠道以及商务运作找到落地的种子客户。
一个优质的种子客户,可以在汽车的销量终端让更多的消费者来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产品,通过售后的数据可以进一步持续优化产品的性能,最终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业绩兑现;
以上只是尝试用电池系统案例来探讨此问题,但这种逻辑,个人认为放在锂电行业其他产业链段依旧适用。
原文标题 : 技术层面的锂电好产品是否一定能帮公司业绩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