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资料图片)
编辑丨别? ?致
“白色石油”再昂贵,也没能抵得过周期的循环往复;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大势,此时也已经锐不可当。
怎么涨上去的,就如何跌下来。
汽车市场价格战热闹,电池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的市场行情,也随之波动。显而易见,两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而是贯穿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相互影响。
回顾过去,以碳酸锂价格飙涨为由,不少车企哭天抢地,转头便将多余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今,碳酸锂价格暴跌,叠加价格战的大环境,新能源车企们又是否愿意重新把价格调回来?
事实上,降本增效永远是工业制造发展的关键,汽车行业尤为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致使汽车产业非常依赖于规模经济,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一骑绝尘,依靠的也是规模化作用。
简单来说,规模越大,平摊的成本越低,所以特斯拉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价空间。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蔚小理也好,小米、集度也罢,新造车势力们,只要是未来发展的不错,都需要经历一次类似特斯拉降价的阶段。然而不巧的是,当价格战的号角吹响,一切都变得身不由己起来。
平心而论,如今的棘手之处在于,消费者需求减弱,车企不降价就没有市场份额,没有市场份额就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很难平摊成本进行降价,而车企越不降价就越没有市场。如此循环往复,情况只会越变越糟糕。
而另一方面,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的碳酸锂,成本价格一路走低,可以说是今年汽车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好消息。至少从造车成本上来讲,碳酸锂每下跌10万/吨,每台车就能节约3000元的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车企们真的甘心,顺势而为、降价放水吗?
01
周期与趋势的碰撞
显而易见,以碳酸锂为首的动力电池原材料,正在进入下行周期;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也巧合地来到了关键节点。
两者的碰撞,不仅仅会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造成影响,更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人们印象中,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恐怕只剩下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才算得上新能源汽车品牌。
究其原因,在今年价格战之前,汽车市场曾经有过一次营销大战,“500万内最好的家用SUV”“50万以内最好的SUV”等宣传口号,层出不穷。借着去年声势浩大,蔚小理得以逐步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消费者观念开始发生巨大改变。与广大消费者所期望的性价比不同,以蔚小理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反而依旧坚持着“高端”的标签。
如此一来,它们都去做高端,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谁来主导?
毫无疑问,这次碳酸锂价格的断崖式下跌,为传统车企的转型,带来了契机。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是主要门槛,而动力电池的成本,在其中占比更大。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动力电池成本必然下滑,传统车企就可以借此,进一步摆脱动力电池的枷锁,着重在用户广为诟病的设计、体验上发力。
而在中低端市场层面,尽管如何也绕不开比亚迪的影响,但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动车型、纯电车型,依旧是一片蓝海市场。恰巧,对于该价格区间的车型,人们的需求也是更为旺盛。
油电同价不会是终点,随着碳酸锂的进一步下探,规模优势的成本分摊下,电车会比油车更便宜。到了那时,传统汽车品牌下的“新实力”,将会比无依无靠的“新势力”,更具备优势打价格战。
12万的C6告诉我们,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不合适的价格。抛开品牌形象的伤害不提,不少造车新势力其实也只剩下降价一条路可以走,比如零跑、哪吒……
放大到整个产业链,关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困境”,坊间最近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磷酸铁在等铁锂厂给单,铁锂厂在等电池厂给单,电池厂在等车厂给单,车厂在降价等消费者买单,然而消费者都套在了新能源股票上。
如此荒诞的一幕,却阐述了大部分的行业事实。毫不夸张地说,本次碳酸锂价格暴跌,撬动的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甚至可以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更进一步。
那么,接下来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