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在精挑细选行业、企业、人才,它们更倾向于高科技公司、中高端人才,更希望在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方面保持领先优势,至于相对中低端的行业、企业要么外迁,要么被边缘化。
作者:今纶
公开的消息,大家都知道了:
(资料图)
截至202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减少4.3万人;上海常住人口下降了13.54万;广州常住人口下降7.65万人。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各种焦虑以及唱衰,其实真的大可不必。
因为有些人正在回到北上广,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市民的福祉,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
01北京人口下降是主动疏解结果
北上广的常住人口去年为什么会下降?众所周知,疫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又不是全部。
以北京为例,本来落户门槛就比较高,因为难以落户,买房、子女教育、买车都会受影响,随着“北漂”年龄渐渐大了,他们逐次离开去其他城市或者返乡是正常不过的选择。
我的一位亲戚在北京某媒体工作多年,因为一直没法买房、落户,已经选择返回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这是一种常见的路径。
▲北京CBD夜景
再就是随着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一些工作岗位其实已经在北京大幅度减少,被转移到河北和其他城市去了,工作机会转走了,这部分人自然也就离开北京了。
2015年在河北沧州的两条新闻信息就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4月3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第四工厂在沧州开工;4月11日,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迎来北京的首批10家药企,这些企业投资28亿元在当地建工厂。
另外,据媒体“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2021年的报道:从城市层面来统计,北京至南京是最活跃的一条搬迁路径。所有从北京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52%的企业选择了南京。
▲2017年5月-2021年6月间发生异地搬迁的企业。图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因为南京开出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对有效期内整体搬迁至南京的外地高新技术企业,予以50-70万元的搬迁奖励,并提供100平米左右免租金的创业场所。
类似的事情比较多,虽然北京对年轻人、企业的吸引力依然巨大,但此消彼长之间有人口的回落很正常。
从长远看,雄安新区也会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接受相当一部分人口,这也势必导致北京的总人口持续下降。
官方的口径是: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共有4家央企总部在新区落户建设:中国星网总部主体结构已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加快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启动区确定选址。相关医院、高校的疏解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当然,远不止于此,还有很多大学会迁到雄安新区。
因为“雄安新区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
▲雄安站
北京市委常委会5月13日上午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积极服务支持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向雄安新区转移。加快推进第二批北京市属行政企事业单位迁入城市副中心,腾出的空间主要用于加强对首都核心功能的服务保障。
所以,北京的常住人口总量下降是必然的,是一种主动疏解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北京的经济总量和增速还是比较稳定的:
2022年,北京人均GDP达1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4161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
02上海落户门槛比较高
上海的情况与北京有类似的地方,但没有主动疏解这个动作。
毫无疑问,上海也是一个比较难落户的城市。所以,当杨超越落户上海时,很多排队等落户的人是非常愤怒的。
因为杨超越确实学历不高,而有些985的毕业生想落户已经等了好几年了。
作为一个早已在广州落户的普通市民,我开始还不能理解他们的愤怒。不过,当我看了上海的落户条件之后,我就有点理解了。
来看看应届生上海落户条件:
1、所有大学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都可以直接落户上海。2、世界一流建设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3、世界—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直接落户上海。4、上海所有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直接落户上海。5、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6、上海的本科院校在校期间服役,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落户上海。7、上海“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大新城(松江,奉贤,青浦,嘉定,南汇),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直接落户。8、不满足直接落户条件的应届同学,可以通过满足72分积分政策落户上海。
什么叫“72积分落户”?
不能直接落户上海的应届生,需要打分落户上海,积分分值至少需要72分以上。应届生的毕业院校、最高学历、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还有荣誉称号等,都可以加积分。
简单说,不是大学毕业在上海找到正式工作就可以落户上海,要么满足七大条件之一,要么走“72积分落户”渠道。
也就是说一般的大学本科毕业,成绩普通,落户上海非常难,更不用说大专、中专落户了。
▲上海陆家嘴
如果不能落户,即不能变成户籍常住人口,一个非户籍的常住人口到了一定的年龄,因为住房和教育问题也大概率会离开上海。
再加上常住人口出生数已经低于死亡人数,所以人口总量下跌是肯定的:
2022年,上海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0.8万人,出生率为4.35‰;死亡14.8万人,死亡率为5.96‰;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81。
如果说2022年的上海比较特殊,那么疫情之前的2019年呢?也好不到哪里去:
2019年,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6.9万人,出生率为7.0‰;死亡13.3万人,死亡率为5.5‰;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
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2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12.5万人,死亡率为8.6‰;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上海外滩
上海就没打算追求人口规模,而是更追求人口结构的优化,少子化、老龄化是个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骤然放低落户门槛,追求表面好看的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恐怕也是精明的上海人不想干的。
何况,上海的很多企业都迁到长三角以及其他城市去了,苏州是受益的城市之一,人口自然跟着走,这一点和北京类似。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上海正在全力复苏的路上:
一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6.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6%,增速较2月份提高2.8个百分点。
上海为全国仅有的在一季度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上海已经稳了。
03广州常住人口增量将反弹
广州常住人口下降7.65万人,主要是受去年疫情冲击的影响。
广州的常住人口总量1873.41万人在广东省是排第一的,当冲击来临时,它受的冲击也比较大。
还有一个背景不得不强调,广州在行政级别上只是一个省会城市,但它的落户门槛从来就没低过:最简单的就是大学本科毕业以应届生身份直接落户,虽然也有积分落户、职称达标之后落户等渠道,但是相对比较麻烦。
▲广州
以大学本科作为应届生的落户门槛,有这种门槛标准的省会城市已经不多了。深圳以前较长时间是大专应届生即可落户,后来也提升了门槛。
虽然常住人口不等于户籍人口,但是落户门槛低可以增加常住人口是肯定的。
杭州的政策是: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在市区范围落实工作单位,并按规定缴纳社保,就可以落户。
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早就降为“零门槛”落户,没有特殊要求,没有学历、就业等限制,只需要提供相关材料即可办理;亲属投靠门槛也放低了。
去年常住人口增加量第一的长沙更是宽松:只要有合法稳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缴纳12个月个人所得税或城镇社会保险即可落户。
广州一直没有在学历落户方面降低门槛,说明广州对于吸引人才还是有一定的底气,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房价+落户+医疗+教育的综合性价比是很高的,北京的教育、医疗固然很好,但一般的本科人才根本够不着,因为无法落户。
▲广州中山大学
和其他城市相比,广州的教育、医疗、营商环境、市民收入、区域优势也是非常突出的。
广州和上海略有不同的是,户籍人口的出生人数远大于死亡人口,多了5.22万人。
2022年末,广州户籍人口1034.91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23.38万人,增长2.31%。
户籍人口的增量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增长。2022年,全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5.2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10‰。其中,出生人口10.96万人,出生率为10.71‰;死亡人口5.74万人,死亡率为5.61‰。
另一方面,全市机械增长人口18.12万人,是户籍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运营商通信数据,截至2023年2月底,2022年12月广州市流出的人口基本已经返穗,回流率达94.32%。
根据百度地图迁徙数据,今年广州春运迁徙规模指数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截至1月31日,迁入广州人口主要来源地前五名分别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和湖北,占广州迁入人口比重分别为58.12%、10.25%、7.56%、5.21%和3.66%。
▲图源:南方+
今年以来,广州开启了“人从众”模式。2月24日,广州地铁线网客流达1030万人次,创2023年新高。广州交通部门数据显示,春节后第三和第四周,广州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相比2019年增长23.5%、2.86%;非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增长22.09%、36.57%。
我的看法: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在今年会有一个反弹,而且有可能会创历史新高。
04一线城市人口减少但趋势没变
总体而言,我们不必为北上广去年的常住人口减少而焦虑,对于这三大城市来说,很大程度上,人口减少首先是疫情冲击的结果,这个因素已经消失。
第二,是这些城市主动选择的结果,简单说,把落户门槛降低到大专即可迅速增加常住人口的数量,不过,这要考虑到公共服务的压力,也要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所以,至少短期来看是不可能的。
北上广在各自的区域都是领先的城市,甚至是顶尖的城市,它们对于周边城市、省份都有较大的虹吸作用,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某些省有数量庞大的三四五线城市,它们在省会城市的虹吸之下,未来的工业发展、教育、医疗以及社会养老是否能有序进行。
北上广的经济和人气都在持续恢复中,它们的优势并不是所谓人口多,而是它们卓越的营商环境、超出一般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已经形成生态的各种高科技产业链,当然,吸引人们的还有这些城市经年累月形成的市场化的观念。
北上广的机会在那儿,人们来来去去很正常,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结构的国家来说,高阶城市天然有更多的优势资源、优势政策是客观现实。
有人说一线城市的人口减少了,所以一个新的时代来了,我认为并不是,趋势根本没变:
一线城市在精选行业、企业、人才,它们更倾向于高科技公司、先进制造业公司、中高端人才,更希望在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方面保持领先优势。
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的分工协作的模式在多年前已经成形,如今,只是更加清晰明确而已。
▲北京下班高峰期车流
历史规律、经济规律、行政力量都在推动城市往前走,过程中的人口数据波动只是变量之一,而且,可能会逐步弱化。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和另外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相比较,后者的经济体量可能更大,在国家整体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可能更高,因为后者的科技含量、金融地位更高。
总之,对于城市的人口变化,我们要有平常心。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市民的福利有没有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务有没有提升以及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否在持续优化的路上,如果这些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对于城市人口数据的波动其实完全可以看淡一些。
*转载本号原创文章可在底部留言,原创文章推送24小时后开白名单。未经授权进行转载或洗稿、抄袭等行为一经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标题 : 北上广人口减少的真相是什么?
关键词: